Seagate 将IronWolf Pro 系列大举翻新,以相近价格策略提供更高规格等级的产品体验。
稍早前提到,Seagate 悄悄出货销售新版本,专为NAS 储存应用设计的IronWolf Pro 系列硬碟。包含设计耐用度、工作负载率限制甚至是传输速率都有所提升,几乎和企业级机种Exos 系列看齐,但维持相同价格策略可谓加量不加价。

Seagate 针对这点提供了新版IronWolf Pro 20TB 样品,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实际进行体验,同时向大家汇整介绍其中差异。新、旧版IronWolf Pro 可以从产品完整型号来快速识别,例如20TB 容量ST20000 xx 00x 这命名规则,其中的xx编码旧版为NE而新版改成NT。

新版IronWolf Pro 20TB(ST20000NT001)。

旧版IronWolf Pro 20TB(ST20000NE000)。
已经陆续出货销售的新版IronWolf Pro,视各地市场旧品库存量而定,新旧产品会在市场上并存一段时间,但最终将由新版取而代之。玩家普遍最为关心的价格部分,旧版已经销售一段时间也经过调降,使得新版本乍看之下贵了400~600 元不等幅度。
当然了,这是就代理商的建议售价而言,在零售市场还得视通路操作而定。再者当旧版产品逐渐完成出清,新版理应当也会顺应市场趋势,慢慢往下修正、调降价格。毕竟从历史经验来看,硬碟价格并不怎么容易逆势上扬,除非遭遇前些年那样的严重天灾。

AA
如上、下列表格显示,新版IronWolf Pro 提供广泛容量选择,从最小的2TB 到当前最大20TB 一应俱全。对于玩家而言,表定最大持续传输速率提高,是最为有感的甜头。如下列表格所示,仅20TB、10TB 容量版本并未更动,其余至少提高6MB/s(2TB 容量版本)、最多达30MB/s(12TB、6TB、4TB 容量版本)。

| 代理商建议售价(新台币、含税) | 新版(NT) | 旧版(NE) |
|---|---|---|
| 20TB | 16,590 | N/A |
| 18TB | 14,790 | 14,390 |
| 16TB | 13,250 | 12,850 |
| 14TB | 9,188 | N/A |
| 12TB | 11,250 | 10,750 |
| 10TB | 9,650 | 9,150 |
| 8TB | 7,990 | 7,490 |
| 6TB | 6,790 | 6,290 |
| 4TB | 5,090 | 4,590 |
| 2TB | N/A | N/A |
专为NAS 之类大量储存应用设计的IronWolf Pro,适合中至大型企业、专业内容创作等族群选用,新版产品提供更多甜蜜点。首要算是可靠度参考指标MTBF(平均失效时间),由先前120 万小时这个统一基准,提高至200 万小时(10TB 及其以下容量版本)甚至是250 万小时(12TB 及其以上)。
在前述商业应用环境,储存设备通常会伴随主机系统,24 x 7、8,760 POH 全年无休不停地运转,理论可靠度提高自然再好不过。这些应用场景的资料写入量不一,旧版IronWolf Pro 的工作负载率(WRL)限制在300TB / 年,新版本大幅度提高约83% 来到550TB / 年水准。
可靠度与工作负载率双双提高,已然向企业级机种Exos 系列看齐,但是并不代表新版IronWolf Pro 足以取代Exos。像多元传输介面与磁区大小选择,以及加密相关配套措施,甚至是片面规格所未提及细微差异,让这2 个系列产品的合适应用范畴仍然有所区隔,网内互打问题应该不大。

MTBF、WRL 新版(NT) 旧版(NE)
| 最大持续传输速率 | 新版(NT) | 旧版(NE) |
|---|---|---|
| 20TB | 285MB/s | 285MB/s |
| 18TB | 285MB/s | 260MB/s |
| 16TB | 270MB/s | 255MB/s |
| 14TB | 270MB/s | 255MB/s |
| 12TB | 270MB/s | 240MB/s |
| 10TB | 240MB/s | 240MB/s |
| 8TB | 255MB/s | 240MB/s |
| 6TB | 250MB/s | 220MB/s |
| 4TB | 250MB/s | 220MB/s |
| 2TB | 226MB/s | 220MB/s |
不过新版IronWolf Pro 还有项利多,过往对于设备的硬碟机机槽数量,表定限制为24 个机槽。白话点来讲,同一储存设备/ 主机甚至是机柜,并不建议装配超过24 颗硬碟。因为过多不可控的震动量,会对硬碟资料存取稳定性造成影响,现在新版IronWolf Pro 不再有这项限制。
更多末梢枝节差异部分,像18TB 容量版本的作业中环境/ 抗震能力,反而从50/50G(2ms、读取/ 写入、Gs)调降至40/40G。非作业中虽然没有改变,但应该同样和碟片数量有关,容量越大相对代表碟片数量多、越是精密更容易受到影响,因此表定值低于小容量版本。
其余未提及的部分基本上如旧,像是针对NAS 应用环境最佳化的AgileArray 双平衡马达设计、支援TLER(限时错误复原,读写同为7 秒)、内建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 健康状态管理机制,以及提供5 年有限保固服务、免费3 年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(资料救援服务)等,并未反向被取舍掉些什么。
大家应该也好奇,Seagate 怎么会使出改版这一招?官方所提供重点参考资讯并未提及。不过就像我们先前偶尔会提到,Seagate 氦气封装产品线开设之初(10TB ),就采用统一平台开发设计,再依目标应用进行不同最佳化配置调校。也或许,Seagate 近期调整了开发设计、生产制程流程,因而诞生了新版IronWolf Pro。当然了,这只是我们未经确认的简单猜想,一切仍然以官方为准。

新、旧版IronWolf Pro 20TB 实测比较
性能实测体验阶段,原本打算以20TB 兄弟产品的存档数据作为比较组,不过我们最近因应PCIe 5.0 测试需求而升级软、硬体平台,潜在不可控的性能变数多了不少。左思右想之后,还是默默将另外借来的旧版IronWolf Pro 20TB(ST20000NE000),也在新平台上进行相同完整测试,如此可以更客观地进行新、旧版比较。
测试平台
| MTBF、WRL | 新版(NT) | 旧版(NE) |
|---|---|---|
| 20TB | 25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18TB | 25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16TB | 25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14TB | 25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12TB | 25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10TB | 20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8TB | 20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6TB | 20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4TB | 20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| 2TB | 200 万小时、550TB / 年 | 120 万小时、300TB / 年 |
IronWolf Pro 20TB 标示最大连续传输速率285MB/s,可以看到旧版(ST20000NE000)实测大多有更好的倾向,像是在ATTO Disk Benchmark 最低仍有读取271.76MB/s(QD 2)、写入268.53MB/s(QD 4),反观新版(ST20000NT001)最大值仅读取267.01MB/s(QD 16)、写入262.83MB/s(QD 1)。


在CrystalDiskMark 也出现相同的性能倾向,或许可以这么说,新版(ST20000NT001)整体上是在270MB/s 水平,然而旧版(ST20000NE000)可达280MB/s。由于软体测试模式的不同,新版(ST20000NT001)在TxBENCH 反而大多稍好一些,除了SEQ Q32T1 写入明显慢了些,其余最多拉开8MB/s 左右的差距。
反观4K 吞吐量部分,在ATTO Disk Benchmark 的多数表现可以视为相仿,如果真要分个高低,那么新版(ST20000NT001)尤其是较低伫列深度有稍好的迹象。CrystalDiskMark 出现略多一些的差异,新版(ST20000NT001)除了Q32T1 读取明显落后,其余尤其是写入高出93~111IOPS(最高14.9%)不等。

另外像TxBENCH 尽管是新版(ST20000NT001)胜出,但差异小到可以一视同仁(测试误差因素),而ezIOmeter 旧版(ST20000NE000)领先差距有限,所以也同理。至于Anvil's Storage Utilities 在4K 部分,新版(ST20000NT001)读取在QD 32 条件时高出14.6IOPS,写入更至少以50.4IOPS(6.6%~)超前。
最后的PCMark 10 储存测试呈现两样情,在系统碟模拟测试情境,旧版(ST20000NE000)尤其是总评价得分稍好,包含频宽表现同样如此。而资料碟模拟测试情境,则是新版(ST20000NT001)明显好上一截,总评价差距拉开达34 分、约3.6%,频宽部分也有着相近的胜差。

就结果来说,要论最大连续传输速率这点,无可否认旧版IronWolf Pro 经常快上5% 左右。不过新版IronWolf Pro 尤其是4K 写入吞吐量相对突出,甚至出现10% 以上胜差,两相比较下来是各有擅长。新版IronWolf Pro 除了内部机械结构存在未知的改变,韧体调校或许也有经过调整,因而呈现出这样的倾向。至于PCMark 的部份结果忽略也无妨,毕竟现在硬碟通常用来大量储存,系统碟之类表现并不重要。

总之基于相同价格策略这前提,新版IronWolf Pro 能提供更高可靠度与工作负载率,并且解开了机槽数量限制。在大量储存应用情境,规划硬碟建置能有多一点弹性,也可以更放心赋予繁重存取任务,光是这几点就相当值回票价。最近如果有意添购NAS 适用的大容量硬碟,又或者只是个人资料备份用途而已,新版IronWolf Pro 系列都很值得推荐列为首选。
相关文章
U盘装系统(http://www.upzxt.net) 版权所有 (网站邮箱:78435178@qq.com)
本站资源均收集与互联网,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的资源,请来信告知,我们及时撤销相应资源